近年来,央行为了促进票据业规范发展,大力推动电子票据,但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纸质票据仍被多数客户群体所青睐。经统计,2022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超过190万亿元,较2021年增长15%以上。随着其广泛使用,票据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,给众多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威胁与挑战。
票据造假事件屡禁不止
据了解,我国票据造假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逐年上升,以伪造、变造及克隆金融票据为主的诈骗案件仍处在高发阶段,风险不容小觑。
2023年6月,湖南法治报披露了一起伪假票据案件,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印章和贸易信息等手段,开具虚假汇票总价值达23亿余元!2019年,北京某股份制银行2.5亿存款“不翼而飞”,暗箱操作的银行高管获无期徒刑,涉案储户却血本无归。
2018年,山东多名农信社员工用“假存单”揽储,非法吸收公众资金2.6亿余元,案发后27名储户的1.6亿余元存款未能追回!2017年,一张金额为420万元整的“高度仿真”变造银承流入了杭州某股份制银行,尽管从票面上看,这张假票几乎可以假乱真,还是露出了“狐狸尾巴”被成功查堵。
更有山东某城商行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,其影响持续至今,为银行业“敲响警钟”。该行业务经理与资金掮客刘某勾结开具了有瑕疵的存单,造成相关银行23亿元资金损失!
票据防伪行业迎来新技术
案件的背后,是不法分子利用票据特点,造假手段花样百出,造假技术高仿真、高科技化,另还有银行“内鬼”内外勾结,使得票据防伪行业处于“内忧外患”的境地。
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和Alpha数据库所公开的数据,检索到有关“票据损害责任纠纷”案件,在近十年(2012-2022年)裁判文书一共有1785份。综合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,票据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,其中,票据造假纠纷案件依旧占据较大比重。
目前,票据造假的伎俩一般有三种:一是“无中生有”,假冒他人名义并利用科技手段,彻底伪造假票或假印章,为“伪造票”;二是“照猫画虎”,先签发真票,再根据真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“克隆票”;三是“改容易貌”,把金额较小的真票数字改大,即“变造票”。
为此,银行不断加强科技投入来抵御票据诈骗案件、防范金融风险。例如通过票据鉴别仪向验票人员提供红外、紫外光源和放大镜来辨真伪,据反馈存在设备操作复杂,仍需人工判别等问题。还有金融机构尝试在票据上附着RFID芯片,但这种技术成本比较高。
为彻底解决票据被复制、被伪造、被克隆的行业难题,兆日科技发现了“纸纹”的天然特性,并在全球首创了纸纹®特征识别技术(简称:纸纹技术),从根源上确保纸质“真”票据,并已在多家银行成功实施应用,成为金融票据防伪的强利器。
纸纹技术为票据加上“安全锁”
纸纹是自然纤维的独特纹理分布,是每张纸独一无二的“DNA”。不同的纸质票据,纸纹绝不相同。防伪特征、票面内容都可以伪造,唯独纸纹是不可复制、无法克隆、亦无法变造。因此,纸纹可以非常有效地鉴别和防范长期困扰金融机构的票据造假问题。
纸纹技术则是利用纸纹独一无二、不可复制、稳定不变的特征,通过对纸质票据进行唯一性鉴别,可准确鉴定出票据真伪,并可自动、精准鉴别待验票面元素如印章是否与原票印章一致。与传统票据鉴别技术相比,纸纹技术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,不受票据类型、印刷因素限制,有效解决各种票据的欺诈风险。
其次,纸纹技术可以结合传感、自动识别和网络技术,使得验票工作全自动化,人工无法干预核验结果,可以大幅提高票据真伪识别率、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压力、有效防范内外勾结风险事件的发生。并且,“纸纹”终端可部署到银行网点,方便用户就近办理票据业务,从而增强用户粘度。
同时,由于纸纹“零附加成本”特性,具有区别于其他票据鉴别技术的经济性。纸纹技术是依据票据纸张自身的天然纹理来识别票据真伪,其应用无须改变现有票据的生产工艺,也不会增加票据制造成本,大大降低项目投资风险。
目前,纸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银行存单、汇票、支票、证实书、保函、仓单、本票、房票等领域,保障高价值纸质凭证的安全性,对有效杜绝通过伪造、变造及克隆银行票据实施的金融诈骗犯罪,防范假票风险等,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。